刘家义主持海洋领域专家学者座谈会 我校韩立民教授参加并发言
发布人:鲍泽峰  发布时间:2018-05-03   浏览次数:2357



429日至30日,省委书记刘家义在青岛主持召开海洋领域专家学者座谈会,并进行深入调研,就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略海洋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我省海洋综合优势、努力建设海洋强省听取意见建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


在29日召开的座谈会上,19位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立足各自领域前沿,谈问题、找不足,提出意见建议。刘家义认真听取发言,与大家深入交流,对大家多年来为发展海洋经济、推进海洋强省建设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管理学院韩立民教授参加座谈会并发言。发言稿全文如下:


在山东省海洋领域专家学者座谈会上的发言


韩立民 中国海洋大学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趋海发展的态势日益明显,产业布局从内陆向沿海加速推进。以海工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水综合利用和深海资源开发为代表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全球经济开始跨入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海洋为战略新空间、陆海一体协调发展的蓝色经济时代。


山东省海洋区位、资源、环境条件十分优越,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海洋是山东经济的主要特色和重要支撑,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是山东经济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习近平同志关于经略海洋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海洋事业发展。在福建、浙江工作时,习近平同志曾多次对海洋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论述,指出发展海洋经济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准确把握时代大势,科学研判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形势,围绕建设海洋强国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形成了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经略海洋思想,为我们在新时代发展海洋事业、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

2013730日,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8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实施这一重大部署,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201310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 他指出,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6530,在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习近平同志指出,深海蕴藏着地球上远未认知和开发的宝藏,但要得到这些宝藏,就必须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方面掌握关键技术。

2017419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广西北海考察时指出,要建设好北部湾港口,打造好向海经济,写好新世纪海上丝路新篇章。

201710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201838日,在参加山东代表团讨论,习近平同志指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2018412日,在中科院深海所考察,习近平同志指出,一定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南海是开展深海研发和试验的最佳天然场所,一定要把这个优势资源利用好。

习近平经略海洋思想的主要内涵包括:

1、坚定走向海洋,建设海洋强国;

2、全面经略海洋,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在坚决维护海洋权益和海洋安全基础上,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

4、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

因此,准确把握习近平同志经略海洋思想,我们应该做到四个深刻理解:

一是深刻理解“海洋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明显上升”的重要论断;

二是深刻理解“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的重要论断。

三是深刻理解“海洋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的重要论断。

四是深刻理解“海洋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更加显著”的重要论断。



二、科学经略海洋,加快建设海洋强省


(一)海洋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启动以来,山东省一直将发展海洋经济作为落实国家战略、谋求特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海洋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对山东省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出五个特征:

一是海洋经济规模持续扩张。2011-2016年,山东海洋经济保持较快发展,规模不断扩张。海洋生产总值(海洋GDP)从8080亿元增长到13285亿元,年均增长10.5%,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1.4个百分点。

二是海洋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11-2016年,山东省海洋经济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海洋三次产业占比从6.749.144.2调整为5.843.251.0,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超过50%

三是海洋产业持续快速发展。2011-2016年,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0%,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滨海旅游业年均增长率超过15%。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年均增长率达到16.2%

四是区域海洋产业集聚初步形成。形成了以青岛为核心,烟台、威海、潍坊、日照等沿海城市特色发展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青岛的海洋交通运输业与海洋生物产业,烟台的海洋装备制造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威海的海洋渔业和水产品加工业,以及潍坊的海洋化工业,均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展迅速,2016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871.1亿元,位居国家级新区前三强。

五是创新驱动作用明显增强。先后建成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等一批科技创新载体,拥有56所中央驻鲁和市属以上涉海科研和教学机构,46个国家级海洋科技平台,先后参与深海空间站、透明海洋、深海钻探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培养和引进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一批海洋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了青岛港、武船重工、中集来福士、明月海藻、东方海洋、好当家等一批创新型海洋企业。


(二)海洋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山东海洋经济发展正面临带动力减弱、产业升级缓慢、资源开发效率低等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海洋经济对全省经济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海洋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区域经济增长,海洋GDPGDP比重从2011年的21.2%下降到2016年的19.8%2011-2016年,海洋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8.5%,虽明显高于全国水平(8.7%),但仍低于广东(19.6%)和福建(24.6%)两省。

二是海洋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GDP的比重为51.0%,明显低于浙江(57.9%)、广东(56.5%)和福建(56.8%)。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增加值占海洋GDP比重为19.7%,亦明显低于广东(28.4%)和浙江(22.8%)。滨海旅游业增加值占海洋GDP比重仅为11.9%,远远低于福建(22.6%)、浙江(20.1%)和广东(16.7%)。

三是海洋经济增长对资源依赖程度比较高。2011-2016年,海洋资源开发产业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3.9%,明显高于浙江(5.1%)、广东(6.1%)和福建(9.7%),也高于全国水平(6.6%)一倍左右。海洋服务业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4%,不仅低于浙江(71.7%)、广东(56.9%)和福建(54.0%),也低于全国沿海平均水平(58.5%)。

四是海洋产业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总体而言,除海洋捕捞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外,各主要海洋产业高度集中于近岸海域的空间格局仍未改变。在一些海洋产业聚集区,特别是半封闭海湾和大城市周边浅海,产业竞争性用海矛盾日渐突出,由此带来了一系列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海洋经济发展的空间约束越来越明显。而在离岸海域和广阔的深海大洋,除部分渔业资源和航道空间资源外,总体上处于待开发状态。


(三)增强海洋经济发展动能,高水平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我们认为,山东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要按照“一、二、三、四”的路径加快推进,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紧扣“一个主题”

即紧扣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能级提升这一主题。立足山东区位、资源、环境和产业基础优势,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动力,积极培育海洋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海洋传统产业,培育海洋新兴产业,提升海洋现代服务业,推动海洋开发空间优化拓展,扩大海洋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打造技术先进、分工专业、集约高效、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海洋优势产业集群,推动全省海洋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2、打造“两大区域载体”

一是建设好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科技创新作为山东海洋经济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力,瞄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目标,以济南、青岛、淄博、潍坊、烟台、威海等6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重要节点,牵引带动周边沿海地区,打造覆盖半岛、辐射全省的海洋特色经济转型引领区、创新创业生态区、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和开放创新先导区。通过制定出台支持企业创新和科研单位成果转化的普惠性政策,完善创新创业的机制保障,构建创新链条向产业链条的耦合新模式。基于沿海各城市区位资源和产业基础条件,以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为抓手,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探测观测及装备、海洋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为抓手,打造若干个千亿级海洋先进产业聚集区,为山东海洋经济向内生发展转型提供强劲动力。

二是打造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以提高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目标,通过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升海洋传统产业,培育海洋新兴产业,促进海陆产业融合,塑造涉海创新企业,打造蓝色高端品牌,实现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

——从宏观视角看,着力增强海洋经济发展活力;

——从中观来看,着力提升海洋产业竞争力;

——从微观来看,着力提升涉海企业的盈利能力。

以青岛、烟台为“两核”,以潍坊、威海、日照、东营为两翼,加强陆海统筹、区域统筹,重点发展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产业、海洋精细化工业、深海远洋高效渔业、海洋现代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特色发展海洋新能源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信息产业、海洋文化产业、海水农业和蓝色金融业,争取实现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率先突破和示范发展。

海洋强省建设需要区域载体,更需要产业载体和企业载体。因此,积极培育海洋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国内一流的涉海企业,这是我省海洋强省建设中面临的一项战略任务。

3、推动“三个突破”

一是在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推动新突破。把科技创新作为突破资源与市场制约的根本动力,提高科技要素对海洋产业发展的贡献率。

——海洋捕捞业要瞄准全球新资源开发,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加大远洋渔业投入,积极参与以南极磷虾渔业为代表的新一轮全球渔业资源开发竞争。

——针对近岸养殖空间趋于饱和的实际,海水养殖业要大力拓展离岸海洋空间,发展海洋牧场、深水工程养殖等新兴集约化养殖模式,开拓海洋食物增长新空间,率先建成国内一流的“蓝色粮仓”

——海洋油气业要顺应全球油气开发深水化趋势,针对我国海洋油气资源特点,以深水边际油田、稠油开发为重点,努力在装备自主化和降低开采成本方面下功夫,提高海洋油气业的全球竞争力。

——海洋船舶工业要以船舶设计、高附加值船用装备、绿色船舶为发展重点,加快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步伐,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海洋化工业要以海藻化工、海水化工和海洋油气加工为主体,进一步延长加工链条,丰富产品谱系,最大限度实现加工增值。

——海洋工程建筑业要抓住沿海开发有利契机,突破跨海桥梁和隧道、港口、填海工程、人工岛等大型工程建筑关键性技术,打造全球领先的海洋工程建筑技术体系,为开拓全球海洋工程市场夯实基础。

二是在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方面推动新突破。结合我省实际,今后要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工装备和海水利用等三个海洋新兴产业,尽快形成对海洋经济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海洋生物医药业要进一步扩大基础研发规模,重点加强中试和预商业化环节,打通从基础研究到商业应用的瓶颈,扩大海洋功能食品、生物制品、生物材料开发和应用领域。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要围绕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的装备需求,以海洋油气平台装备、工程机械装备、探测监测装备、电力和海水淡化装备为重点,尽快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较大规模的新兴产业。

——海水利用业以海水淡化为重点,一方面着力满足沿海高耗能耗水企业节能减排及用水需求;另一方面要着眼于海岛、海上平台、船用海水淡化需求,尽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热法和膜法海水淡化技术体系,探索低成本高效率运行的商业模式,逐步实现淡化海水并入市政管网,加大海水直接利用在沿海城市大生活用水中的比例。

三是在海洋现代服务业层次提升方面推动新突破。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强化“大数据”和信息网络技术对海洋服务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积极推动传统海洋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海洋交通运输业要顺应海洋物流信息化发展趋势,结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提高港口航运效率,建设“智慧海洋”“智慧港口”,打造新一代海洋物流体系。

——滨海旅游业在不断扩大产业规模的同时,要依托海岛开发、人工岛建设、海洋牧场、深水工程平台、邮轮游艇等新载体,大力开发海上运动、休闲渔业、情境体验、高端度假等高附加值特色产品,推动从滨海旅游向海洋旅游的跨越,推动海洋旅游实现生态、舒适、安全、便利、高品质发展。

——海洋科教服务业,要按照创新型国家和海洋强省建设的总体要求,逐步增加海洋科教投入,建设好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和中国海洋大学,加快引进和培育工科类大学,推动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加快发展,巩固我省在全国海洋科技领域的优势地位,强化海洋强省建设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4、加快“四个转换”

一是加快海洋资源开发方式转换。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海洋资源开发模式向现代集约型转变。构建循环经济模式,在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重点做好“减量化”和“再利用”两篇文章,集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对海洋渔业、海洋盐业、近海油气等传统资源开发,要在充分考虑资源特点基础上,以保持资源开发可持续利用为基础,重点在产业链条延伸、产品附加值提升等方面增强开发能力;

——对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生物产物资源、海水资源等新兴资源开发,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探索优化产业培育和发展路径,推动资源开发规模的快速扩张;

——对近岸海域、港口、航道、景观等空间资源的开发,要以减少空间冲突、提高利用效率为出发点,加强空间利用规划和管理,在保障空间利用可持续性的前提下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是加快海洋开发空间格局转换。在海洋功能区划基础上,加快制定我省海洋立体开发规划,逐步加大对离岸海域(离岸10千米以外、水深10米以上的未开发水域)的开发力度。

——规划建设离岸深水海域开发试验区,先期以深水养殖为产业载体,以中国海洋大学“黄海冷水团鱼类养殖团队”为主要技术支撑,逐步建立和完善我省离岸海域开发技术装备体系。

——以新型海洋工程平台、人工鱼礁、海洋环境整治工程等离岸工程设施为支点,重点发展底播养殖、深水网箱、海钓、游艇、帆船帆板、潜水等离岸项目。

——发展海洋牧场、海上(水下)运动、深水养殖、海岛开发、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新兴产业,建设环境友好型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

 “十三五”期间,争取在全国率先实现海洋开发从近岸向离岸的历史性跨越,加速推进海洋产业部门从近岸向离岸拓展,形成与海岸带海洋产业相协调,点状支撑、带状延伸的全省海洋立体开发格局。

三是加快海洋产业发展路径转换。依靠创新驱动,推进海洋产业能级提升,逐步降低海洋资源直接开发产业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

——对于近海捕捞、近岸养殖、滨海砂矿、渤海油气等资源依赖型产业,要设定规模上限,控制总量规模。

——加大对极地渔业、深海矿产、深水油气、天然气水合物、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新兴资源开发的探索力度,争取早日实现商业开采。

——提高海洋加工制造业竞争力。针对当前产能过剩、技术革新、消费升级的宏观经济背景,更加注重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即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和发现并满足新需求,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做大做强海洋加工制造业。

——大力发展海洋现代服务业,特别是补足我省滨海旅游业短板。针对旅游产品以观光产品为主、低消费游客所占比重较大的问题,下大力气推动海洋旅游产品升级,加大对海洋娱乐、体验、休闲和运动产品的开发力度,特别是做好跨地区、跨业态旅游产品的融合开发。例如,在海岛和滨海景区开发中,应更加注重差异化产品设计,通过与邮轮、游艇、直升机等新型交通载体的结合,打造更多的海上旅游线路,拓展海洋旅游空间,通过提高舒适度、便利性、安全性来增加旅游产品的附加值。

——实施“智慧海洋”建设工程。完善海洋监测网络,建立覆盖全省沿海市、县、区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和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体系,推动智慧化海洋综合管控;完善大数据平台运行监管以及信息采集、处理、分析、存储、评价、预测、决策等功能,推动实现智能化、智慧化的海洋综合管控,为海洋生态保护、灾情预警、精准管理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决策支撑。

四是加快海洋经济合作模式转换。面向全球拓展我省海洋发展的战略空间,借力海洋纽带,主动联通远海、深海、大洋和两极;积极融入“海上丝路”建设,推进全方位、多形式、深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资金与技术合作、合作研究、联合勘探与开发、合作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及共同经营等方式,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推进青岛鳌山卫国家深海基地建设与国家深远海勘探一体推进化发展;

——规划建设青岛董家口港深远海开发保障基地;

——加快“青岛蓝谷”海洋大数据平台建设,服务我国“透明海洋”战略;

——建设省级深远海浮动实验平台和固定观测站,超前布局我省深远海、大洋、“两极”渔业、矿产、油气等资源勘探和开发,力争把山东打造成为我国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走向深远海的桥头堡,成为链接全球海洋科研资源的创新平台。


编辑:鲍泽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