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展示
2016年
当前位置:首页  成果展示  专著  2016年

  

   一、主要内容


   全球气候不断变化,海洋灾害愈加频繁,这严重阻碍沿海地区的持续发展。然而我国现行以政府为主体、资金配置财政性、管理方式计划性为特点的灾害风险管理体制,约束了资源配置效率和海洋灾害损失补偿能力,不能有效适应海洋灾害频发的现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问题愈加凸显。由此,本书从强化海洋灾害补偿能力出发,以市场运行条件下海洋灾害补偿基金的设计为核心,共分为上篇、中篇和下篇三部分:上篇着眼于我国海洋灾害的现实背景,主要对我国海洋灾害的损失概况、当前我国防灾减灾体系框架以及典型海洋国家海洋灾害管理及救助进行研究并进行经验提取;中篇是海洋灾害补偿基金设立的技术条件分析,研究包括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评估及预测、各承灾主体的脆弱性测度两个层面;下篇是海洋灾害基金设计的核心,该部分内容立足于提高海洋灾害补偿能力,从海洋灾害基金设计条件及框架构建入手,依次对海洋灾害补偿基金的筹资、运营、补偿等核心环节进行设计,并构建了“哑铃”型的海洋灾害补偿基金运行架构,进而实现海洋灾害基金的实施方案的系统阐述。

本书首先将理论探讨与国内外具体案例进行有效整合,总结出了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和海洋灾害救助体系在配套法律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系统、资金等方面存在问题,提出可以以海洋灾害基金的形式完善我国海洋灾害补偿能力。其次,在分析、掌握海洋灾害经济损失现状的基础上构建灰-周期外延组合模型,对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历史数据进行拟合,预测出海洋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从海洋灾害的风险属性入手,在利用超效率DEA方法度量出我国主要海洋灾害脆弱性的基础上评估海洋灾害承灾主体的承灾能力,剖析海洋灾害补偿基金构建的假设前提,为基金规模的确定提供计量方面的依据。最后,构建了“哑铃”型海洋灾害补偿基金框架,分析了海洋灾害整体性补偿机制通过“哑铃”型补偿基金得以实现的实质;在此基础上系统地讨论了海洋灾害补偿基金实施方案,并对各个环节进行了实证分析:一是详细分析了海洋灾害补偿基金的筹资流程,提出了海洋灾害补偿基金多元化筹资方式,并运用定价模型对海洋灾害保险定价的方法进行研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地区差异化筹资策略进行实证分析;二是从海洋灾害风险转移途径入手探讨了海洋灾害补偿基金的运营模式,着重分析了海洋灾害债券发行的可行性,并运用Markowitz均值-方差模型对海洋灾害补偿基金投资组合进行了实证分析;三是分析了海洋灾害灾后补偿机制,设计出了海洋灾害灾后补偿方案。


   二、主要创新


   1.分析了海洋灾害补偿基金设计的假设前提。应用承灾能力测度模型、多维灰色模型及向量自回归模型中的脉冲响应函数分别对个体、政府、市场的承灾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总结了灾害承灾主体承灾能力不足的问题;依据海洋灾害经济损失时间序列的变化特征,构建了灰色一周期外延组合模型,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拟合检验,预测了未来海洋灾害损失的发展趋势。 2. 构建了海洋灾害补偿基金框架。根据海洋灾害经济损失的预测,结合海洋灾害承灾主体承灾能力不足的现状,构建了政府、居民和企业个体以及保险市场三方为主体的“哑铃”型海洋灾害补偿基金框架;分析了海洋灾害整体性补偿机制通过“哑铃”型补偿基金得以实现的实质,指出海洋灾害补偿基金通过引入市场化运作,充分协调政府、居民与企业个体、保险市场之间的博弈过程,实现了补偿基金保值增值的目的,起到了提高海洋灾害补偿能力的作用。 3.设计了海洋灾害补偿基金实施方案。分析了海洋灾害保险现状和多元化海洋灾害补偿基金筹资模式, 构建了基金筹资流程再造的理论框架,分析了海洋灾害保险定价机理,拟合了海洋灾害经济损失的分,提出了基于CAPM定价模型的海洋灾害保险定价的方法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地区差异化筹资策略进行了实证分析,设计了基于因子分析的基金筹集方案;从海洋灾害风险转移途径入手探讨了海洋灾害补偿基金的运营模式,构建了海洋灾害债券发行的架构并运用Markowitz均值-方差模型对投资组合进行了实证分析,给出了投资组合的可行域,设计出了基金的投资组合方案;运用模糊评价法确定了补偿实施方式转换的临界点,并运用模糊隶属度函数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设计了基金的补偿方案。


   三、理论意义


   本书设计出的海洋灾害补偿机制不仅是对海洋灾害补偿理论的补充和完善,还对我国强化灾情监测预警、完备防灾设置建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海洋灾害损失的有效补偿能够使受灾个体的损失得到妥善弥补,对于灾后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该成果获得山东省第三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