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概况
2007年俄罗斯在北冰洋底插旗之后,国家开始重视北极治理及国家战略研究,当时在国内设立了第一个研究北极战略问题的重大课题,刘惠荣教授承担了其中的北极国际法律环境的课题,郭培清教授参与了海洋局战略研究所《北极问题研究》的编纂。在此基础上,中国海洋大学在2009年正式设立了“极地法律与政治研究所”,依托于法政学院(现法学院、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和政治学两个一级学科,开展对于南北极的国际法和国际政治的交叉研究。自2011年始,课题组又增加深远海作为新的研究领域,在学校确定文科十大重点研究团队之时,将团队名称定为“极地与深远海问题” 研究团队。2017年初,团队又正式申报教育部“国别与区域重点研究基地”,依托机构按教育部要求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极地研究中心”。
团队定位
1.国家极地战略核心智库,就极地问题向有关部门提供权威性的政策咨询和最新的动态分析,提出具有决策影响力的咨询报告;
2.国家极地立法与政策(外交、政治、法律、经济、可持续发展)制定的核心支持团队;
3.国家海洋与极地管理事业的人才培养高地,打造以培养“海洋通”“极地通”为目标的立体化专业培养机制;
4.国际知名、中国特色的以极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为重心的跨学科研究中心;
5.极地问题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巩固国际极地学术交流桥头堡的地位,不断强化和拓展与涉极地国家的高校、智库以及原住民等非政府组织的交往,通过二轨外交,发挥智库影响力。
研究方向
1.极地地缘政治与极地战略研究
极地地缘政治研究是“认识极地”的最重要的路径之一,是对极地运行秩序的凝练,是从国际关系角度分析极地问题的出发点。极地战略则是一国综合考虑后对于极地事务领域采取的基本立场、政策和举措。这方面的学术领军人物主要是郭培清教授。白佳玉教授擅长北极合作问题,孙凯教授擅长北极外交问题。包括以下几个子方向:极地地缘政治和全球格局、相关国家极地战略和政策、极地国际合作、极地外交、中国极地战略与外交政策。
2.极地法律环境与极地治理研究
主要是对于极地的法律体系进行梳理,包括南极专有的国际法体系、适用于北极的国际法体系、南极条约协商国的国内南极专题立法以及各国与北极相关的立法等。考察法律的运行情况并分析牵涉的法律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南北极治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找出中国参与极地治理的有效路径,并对于中国参与国际极地立法以及在国内进行专题立法提出对策建议。该方向的学术领军人物是刘惠荣教授,董跃副教授擅长国内极地立法,孙凯教授擅长极地治理。主要包括以下子方向:极地国际法律体系研究、相关国家极地专题立法研究、极地治理体系及中国参与、中国极地立法研究。
3.极地开发、利用与保护:法律与政治维度
对于极地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是极地研究的落脚点,也是国家最为关注的应用研究方向之一。中心成员的研究主要从法律与政治两个维度关注极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各个方面。中心成员各有专长,其中刘惠荣教授、郭培清教授、白佳玉教授擅长航道问题研究,董跃副教授擅长资源开发问题研究。具体包括:北极航线开发利用与对接“一带一路”战略问题、北极考察活动及资源合作开发利用问题、北极环境保护与公海渔业规制问题、南极生物资源勘探与利用问题、南极环境保护及南极海洋保护区、中国参与极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立场与举措等。
4.极地安全研究
极地安全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极地研究新热点,既包括传统安全,也包括非传统安全,这方面的学术领军人物是郭培清教授。团队成员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极地与全球安全问题、相关国家极地(重点是北极)军事力量活动和配备情况。
5.深海法律与政治问题研究
深海领域的全球治理是当前的热点问题,主要围绕海底资源勘探开发、海洋环境、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问题展开,具体研究领域包括国家管辖范围外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定的谈判、海洋保护区等划区管理工具的运用、海底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等相关法律与政治问题。
6.国际法、国际政治等学科基础理论研究
极地与深海领域的法律与政治问题均属于国际法、国际政治学科的前沿问题,团队对于上述问题的研究均依托前述两个学科的基础理论进行,并在对该领域新兴、前沿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力图对国际法、国际政治等学科的基础理论作出贡献和突破。
团队负责人
刘惠荣,团队负责人,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法,擅长领域为极地战略及法律问题、深海开发法律问题。2007年以来发表极地和深远海领域论文25篇;出版极地领域著作5部;主持极地领域项目19项,包括国家社科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北极地区发展报告》主编;对策建议报告“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不应忽视北极航线”被教育部社科司“专家建议”采纳;参加极地相关学术会议并发言20余次;极地研究成果入选中国极地考察25周年25篇优秀论文,获中国极地研究优秀论文三等奖(2009)、第七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以及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指导学生撰写极地研究毕业论文24篇。
团队成员
郭培清,学科带头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擅长领域为极地战略、政治与外交,系我国最早从事北极问题研究的学者之一,国际极地与海洋门户网站的创办者。2004年以来发表极地研究相关论文81篇,出版极地研究专著4部,主持极地领域项目27项,其中国家社科重点项目1项。提交的关于极地的对策研究报告多次被中央有关机构采纳。美国加州大学Santa Barbara分校富布莱特学者、国际期刊Polar Journal编委会委员。出席极地领域国际会议50余次并发言。极地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3次,市级奖励4次。指导学生撰写极地研究毕业论文11篇。
董跃,团队秘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法,擅长领域为中国极地及深远海立法及政策。2009年以来发表极地研究学术论文14篇,出版极地研究著作3部,主持涉极地项目6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1项。参加了第8次北极科学考察和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参与国家极地领域多部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文件的起草和论证工作。先后参与《海洋基本法》、《南极活动与环境保护法》、国家极地事业“十三五”规划、《中国的北极政策》《南极考察活动环境影响评估管理规定》《北极考察活动行政许可管理规定》《南极活动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等起草及研拟工作。极地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2次,市级奖励2次。指导学生撰写极地研究毕业论文12篇。
白佳玉,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法,擅长领域为北极航线等法律问题、北极治理与合作。2009年以来发表北极研究中英文论文19篇,其中SCI一区论文一篇,主持极地研究课题3项。《我国开展北极事务合作的可行策略》等两篇对策建议报告被国家哲学社科科学办公室“成果要报”采纳。极地研究成果获得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市级奖励4次。指导学生撰写极地研究毕业论文5篇。
孙凯,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泰山学者,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擅长领域为北极治理与外交。2012年以来发表北极相关学术论文20篇,主持北极相关科研项目2项,出席极地领域国际会议20余次并发言,指导学生撰写极地研究毕业论文2篇。极地研究成果获得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次,青岛市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次。
王金鹏,博士,讲师,师资博士后,主要从事海洋法、国际环境法研究,主持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国家管辖范围以外海洋保护区规则制定与国家博弈研究”,主持原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项目“南极立法环境与资源制度国别比较研究”,参与原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项目南极立法基本制度研究,参与原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
陈奕彤,博士,讲师,师资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法,擅长领域为极地法律问题、极地外交。2010年以来发表极地领域的中英文论文9篇,出版极地研究专著1部。主持极地研究课题6项,出席极地领域国际会议20余次并发言。2014年5月当选为国际学术组织“北极大学联盟”管理者委员会成员,是该国际学术组织管理层唯一一名中国人,参与起草“北极大学宣言”、“北极大学战略规划2020”等多项关键文件。参与起草国家“海域调查与开发”十三五规划。
曹亚伟,博士,讲师,师资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法。曾主持原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项目“南极活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研究”(2017年),参与极地考察办公室项目南极立法基本制度研究(2017年)等多项南极相关研究项目。
于敏娜,博士,讲师,师资博士后,研究方向包括国际法基本理论、海洋法、海商法、国际争端解决。主持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北极研究课题1项(2021年),参加“山东海洋强省法治保障论坛”、“北极问题青年学者论坛”等会议并发言,参与多项极地相关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