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上午,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政治与安全研究团队、中澳海岸带管理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经略海洋学术沙龙(2025年第1期)在海洋发展研究院会议室(行知楼432室)举行

本期学术沙龙特邀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筑峰”第一层次特聘教授,山东省“泰山”人才特聘专家张绍晴教授作题为《气候变化:基本问题·影响与应对》的专题报告。
本次讲座由海洋政治与安全研究团队负责人金永明教授主持。来自海洋与大气学院、海洋发展研究院、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经济学院,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单位的20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在专题报告中,张绍晴教授首先阐述了气候变化的背景,强调地球气候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其变化具有复杂性且深刻影响日常生活,凸显了研究的必要性。他从感知、气象和科学三个层面,结合台风、洪水、干旱等典型气候异常现象,阐释了气候的本质是人们对大气运动状态的平均感知。他指出,气候变化的核心问题是人为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全球变暖及温室效应加剧。环境科学的两大关键基础应用方向——升尺度(局部事件如何影响全球气候背景)与降尺度(全球变化如何影响区域及个体生活),是人类关注的焦点。
随后,张绍晴教授梳理了气候变化研究的简史。他回顾了早期奠基性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理论,以及近代关键的数学物理方法——数值模拟。牛顿第二定律奠定了“流体动力学”基础,建立了流体状态演变的动力机制底层逻辑;“热力学”则完整描述了“热”与“力”的关系,代表人物包括迈尔和焦尔。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将两者结合用于描述流体状态演化。张教授重点介绍了四位科学家的重要贡献:Vilhelm Bjerknes、Lewis Richardson、von Neumann & Charney,以及真锅淑郎(Syukuro Manabe)。真锅淑郎等在GFDL开发的首个耦合对流辐射平衡模式具有里程碑意义。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通过CMIP3-6系列计划,系统性地利用不断改进的耦合地球系统模式评估了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脆弱性。本部分还提及了电子计算机(如ENIAC)的诞生对研究的关键支撑作用。
最后,张绍晴教授总结了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应对策略,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他介绍了当前研究状态:利用全球高分辨率模拟解决升尺度问题,应用区域超高分辨率模拟处理降尺度问题,以及通过耦合资料同化(融合观测与模式数据)揭示海洋翻转流对跨圈层气候信号的组织作用。他通过黑潮经吕宋海峡入侵南海、精确模拟云单体以准确预报台风路径等实例,生动展示了地球系统内不同尺度运动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生存环境。张教授强调,人工智能(AI)通过数据训练为复杂信息传递过程提供了高效拟合手段,未来将科学与AI建模深度结合,有望突破地球系统精细化模拟中的诸多瓶颈,从而推动地球科学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交流与互动环节,与会师生积极踊跃提问和解答。讨论问题包括升尺度和降尺度问题的交叉复杂性、海洋翻转流的运动机制,围绕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来进一步拓展降尺度问题研究。张绍晴教授耐心细致地解答了上述问题,使师生们受益匪浅。
最后,金永明教授高度评价了本期报告内容,再次强调降尺度和升尺度问题的重要性,要针对不同情境采取差异化应对策略。讲座在与会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本次专题报告会取得了预期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