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意义与任务”笔谈
发布人:鲍泽峰  发布时间:2022-05-13   浏览次数:3156

编者按

  2022年4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对我国建设海洋强国作出了重要指示,进一步深化了“建设海洋强国”的价值和意义。为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中国海洋大学组织召开了“三场专题座谈会”,重点就海洋技术和装备、海洋大生命科学和海洋人文社会科学内容进行了学习研讨。本刊以笔谈形式就“建设海洋强国”“发展海洋经济”和“拓展深蓝渔业”内容刊发参加海洋人文社会科学专题座谈会部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以飨读者。


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时的重要讲话,尤其是针对“建设海洋强国”“发展海洋科技”“确保能源安全”等方面的重要指示,极大地凝聚和提升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意义和地位,进一步拓展和固化了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对于加快提升学术研究水平、突破关键技术、认识海洋作用以及海洋学科建设等带来新的动能,为推进海洋强国建设作出了重要的历史性和战略性贡献,并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及环境带来创新性发展和成就,为提升海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海洋强国战略;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研究;海洋治理


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成就与任务

金永明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

“海洋治理与中国”研究团队首席专家 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于2022年4月10日下午考察了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并对建设海洋强国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这为我们研究、教育和传播海洋知识、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重要指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今,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就更为突出。因为海洋的资源和空间所蕴含的自然禀赋、固有特质和功能属性等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更加显著,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也明显上升。所以,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能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挥海洋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必须一以贯之、坚定实施,确保目标实现。
二、中国海洋强国战略治理体系的成形与固化
自党的十八大报告完整提出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本内容(提高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第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的建设海洋强国的四个方面的要求(即“四个转变”:要提高资源开发能力,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要发展海洋科技,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性转变;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着力推动海洋权益向统筹兼顾型转变),使建设海洋强国的具体内涵和基本要求得到了充实和发展。
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内涵,形成新时代中国海洋强国战略治理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即其提出了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并指明了在建设海洋强国过程中应坚持的理念、原则和重点以及方向,形成新时代中国海洋强国战略治理体系。
此外,国家领导人在多个场合上的重要讲话和指示,固化了中国海洋强国战略治理体系。例如,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海洋是高质量发展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做出贡献。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考察时强调,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研是推动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定要抓好;关键的技术要靠我国自主来研发,海洋经济的发展前途无量。2019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的贺信中指出,要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提高资源开发能力,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此,明确了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主攻方向和核心领域,实现了中国海洋强国战略治理体系的固化和升华目标。
三、中国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核心挑战与任务
如上所述,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具体路径是坚持新发展观,发展和壮大海洋经济。这是由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价值决定的,也是发展蓝色经济、构建蓝色伙伴关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为发展广义的海洋经济,需要稳定的海洋环境、确定合理可控的边界范围,尤其需要解决与其他国家之间存在的诸如领土主权争议、海域划界争议等问题,保障海洋经济发展环境,以实现共享海洋的空间和资源利益目标。换言之,我国应坚持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通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方式,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包括优先利用政治方法解决海洋争议问题,通过制定规则管控危机,实现合作共赢处理海洋问题争议的基本方略,维护海洋安定秩序。而要解决这些争议问题,必须严守“依法治海”的理念和目标,其中的法律应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原则、规则和制度,并受到普遍的尊重和遵守。
在现代国际海洋法体系尤其在成文法的发展进程中,海洋科技和海洋装备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尤其对于大陆架制度的创设和发展、国际海底区域制度的建立、认知海洋环境和勘探海洋新资源,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引发的多种海洋前沿性、挑战性课题等,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托。换言之,持续鼓励和发展海洋科技是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现实和未来海洋问题的动力源和助推器,我国也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并取得成效。这是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人海共生目标的重要武器。
此外,在发展和壮大海洋经济的过程中,也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突破制约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的科技瓶颈。为此,我国应搞好海洋科技创新总体规划,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在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尤其要推进海洋经济转型过程中急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包括把装备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装备开发海洋资源,提高能源自给率,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为确保这些举措的落实和目标的实现,比较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加快制定和实施诸如“海洋科技促进和保护法”那样的专门性、功能性法律。
尽管经过多年各方的共同努力,我国海洋科技水平有所提高和发展,但也存在一些制约海洋科技发展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海洋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源头供给不足,转化效率不高,协同创新不够紧密。第二,海洋公益服务技术支撑能力不足,海洋关键技术装备自给率较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体系不完善,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的技术途径和方法相对较少。第三,以企业作为主体的海洋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基地、园区和创新平台的服务带动能力还较为薄弱,创新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第四,科技兴海的开放共享发展不足,诸如对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撑带动作用有待全面加强。
为逐步消除上述薄弱环节,需要我国在政策倾斜、资金投入、税收优惠、扩大参与主体、加大市场开放与合作、人才培养、加强基础性和应用性技术,以及技术转让等重要方面采取综合性、连续性措施,联合攻关,强化科技合作,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进而实现国家科技强国目标。
四、落实“建设海洋强国”重要指示的几点思考
“建设海洋强国”的核心要义是“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所以,需要在三个层面/维度(国民、社会和国家)上持续地用脑用心用力,加强研究、教育和传播海洋就特别重要和关键。
第一,为进一步关心海洋,需要科普海洋知识,使国民增加对海洋的认知,吸引其树立为海洋事业服务的理想和信念。
第二,为进一步认识海洋,需要增加对海洋的吸引力,包括提供优质的海洋食品、商品和健康娱乐产品,使社会整体增进对海洋的作用和贡献认知,体味海洋的功能和优势,从而使更多的人员投身于海洋产业的创新发展。
第三,为进一步经略海洋,国家需要优化顶层设计,使海洋强国战略进入国内法内容,这样既可提升其地位,强化其重要性和保障作用,又可提升国家海洋治理体系和海洋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海洋强国战略最终目标海洋命运共同体。

为此,需要我们强化对海洋进行总体化、一体化、系统性研究,呈现更多服务于关心海洋、认识海洋和经略海洋的优秀科普作品、优质海洋产品(成品和装备)、优良海洋规则,使建设海洋强国事业更上一层楼。

各展其能  各尽其才

——为锻造海洋经济发展新引擎而努力

赵昕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

“海洋经济金融支持与海洋灾害管理”研究团队首席专家 经济学院教授


2022年4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视察了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装备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资源,提高能源自给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而海洋科技创新和海洋经济发展是两个协作交互、彼此促进的系统,二者互为前提、互为因果。一方面,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持、驱动和引领;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的海洋经济为科技创新提供优秀人才、充足资本等要素投入,支撑科技创新活动持续进行。
一、我国海洋科技发展现状、问题和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海洋科学和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在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新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一批海洋“国之重器”见证着中国海洋科技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历程。《全球海洋科技创新指数报告(2020)》显示,我国海洋科技创新综合排名上升至第四位。在2021年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中,北极海冰-海洋动力遥感协同观测与航道保障应用等10项重大科技成果,从不同角度反映出我国海洋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展水平。
但部分战略性、基础性、原创性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海洋核心技术、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自给率低。在高端船舶和海工装备制造和海水淡化等领域,多数企业不具备核心技术和关键配件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部分工程对国外依赖程度较高,相关环境标准和安全评价仍处于空白。第二,产学研合作机制不畅。多个沿海省份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错位,尚未形成高校与企业的“定制式”合作研发模式。第三,与海洋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领域研究水平不高。中国在海洋生物技术和药物领域与国际最先进研究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在全球大洋基础观测领域的相对欠缺,导致中国在国际上相关领域缺少话语权,或影响到未来开发极地和大洋的利益格局。
综上,我国必须坚持把实现海洋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目标,努力突破制约海洋事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形成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强劲动能。《“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据此,未来我国海洋科技应从以下几方面发力:一是要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要科学规划海洋能利用空间,实施一批海洋能示范工程,建设海洋能源综合示范区,积极推进产业化进程。二是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划建设中国电科信息装备产业园,重点开发海洋综合信息系统、船舶电子通讯和导航、舰载高端电子信息装备、港口物流基础信息系统等产业。三是海洋信息的开发和利用,积极争取国家海洋局的支持,建设国家级大型海洋数据中心。以此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装备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资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指示。
二、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协同发展
基于《“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中海洋科技创新的发展重点,以及习近平总书记4月10日视察中国海洋大学三亚研究院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现就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产业的创新驱动,以及海洋金融对海洋科技创新的精准助力做以下思考和展望,力图明晰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协同发展的关系,为二者未来协同发展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1.“十四五”时期我国海洋科技创新的政策供给
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19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25次会议上指出: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树立勇担使命、潜心研究、创造价值的激励导向,营造有利于原创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创新生态,激励广大科技人员各展其能、各尽其才。
海洋科技创新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引领和支撑。“十四五”规划中明确要求:围绕海洋工程、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期间需要以提升海洋科技自立自强能力为核心,加大政策供给力度,以整合优化海洋科技资源配置,加强海洋重点领域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在强化国家海洋战略科技力量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涉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海洋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努力突破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科技瓶颈。
2.以科技创新为主要手段全面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与核心技术突破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提升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有利于赋能海洋产业转型升级,为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海洋油气业方面,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改造海洋油气产业,提升油气生产、储运等全产业链的智能化水平和效率,改变海洋油气生产和销售模式,实现海洋油气产业智慧发展。
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方面,“蓝色药库”和“深海生物资源计划”,初步构建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技术体系;特色产业园区的建立,培育壮大了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
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方面,我国海水利用技术不断实现新突破,推动我国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的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由于相关技术的不断革新,推动了海水淡化产水成本不断降低,实现涉海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业方面,我国高技术船舶研发和建造取得新突破,修船企业抓住国际绿色环保规则带来的机遇,脱硫塔加装和压载水处理设备改造业务饱满,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海洋渔业方面,“新技术渔业”推进海洋渔业现代化进程,大力发展“海洋牧场”、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装备,助推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绿色高质量发展;利用可移动式深远海大型智慧养殖工船,构建深远海工业化绿色养殖新模式。
三、金融为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加持资本助力

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突破关键技术,都需要金融提供支持和服务。

第一,发挥海洋投资基金作用,深入开展金融支持海洋科技创新研究。实施海洋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对在海洋科技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奖励,鼓励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同时,注重设立海洋科研项目联合基金,探索设立蓝色金融研究院。

第二,开发海洋金融产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比如在海上风电、潮流能、波浪能等新兴能源综合开发体系规划中,继续推动优惠贷款、绿色电力证书、上网电价等市场激励政策落实落地,让市场内在潜力变为推动核心技术突破、深蓝能源行业发展的外在动力。另外,培育海洋贸易产品期货交易市场,设计更完善的金融产品,提升港口贸易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第三,推动“蓝绿融合”,畅通科技环保融资航道。比如借鉴兴业银行的业务经验,创新以海域使用权为抵押增信方式,助力海洋牧场生态养海;通过蓝色债券为解决沿海地区淡水危机、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探索新融资模式;通过滨海湿地碳汇贷开拓海洋碳金融的全新市场;通过项目贷助力海岸线整治等重大项目建设;通过流动资金贷款满足海洋高端制造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所需等。

同时,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和涉海经济科研工作者,一定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树立勇担使命、潜心研究、创造价值”,践行海洋强国战略,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做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发展深蓝渔业  建设海洋强国

韩立民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

“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与管理”研究团队首席专家 管理学院教授


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全面经略海洋,促进我国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转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战略安排。党的十八大首次完整提出海洋强国战略,对海洋事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此次,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了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了解海洋科技发展等情况,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海洋强国建设的高度重视。发展深蓝渔业是实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渔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食物营养产能提升、科技进步、社会可持续发展、渔业生产方式转变等多重要求下的新兴战略构想。推动我国海洋产业活动由近岸近海走向远洋、由浅海走向深蓝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深蓝渔业”的基本内涵
“深蓝渔业”概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我国对于“深蓝渔业”的理论与实践构想始于20世纪70年代雷霁霖院士提出的“未来海洋农牧场”建设蓝图。20世纪90年代末,丁永良在跟踪国外养鱼工船研发进程基础上,提出深远海养殖平台全过程模式。“深蓝渔业”作为一个完整术语首次出现在2012年印发的《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中,该规划提出“发展‘深蓝渔业’,大力推进深水网箱产业园建设”。早期关于“深蓝渔业”的阐释,仅仅是指在深远海开展养殖生产。此后,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关注这一新兴产业,对概念内涵作了进一步拓展与诠释。刘晃等(2018)认为,“深蓝渔业”是面向深远海和大洋极地水域,开展工业化绿色养殖、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和海上物流信息通道建设,构建‘捕—养—加’一体化、‘海—岛—陆’相联动的全产业链渔业生产体系,实现‘以养为主、三产融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张瑛等(2018)提出,“深蓝渔业”是以更好挖掘海洋的食物生产能力为目标,以海洋渔业新空间、新资源开发为特征,以海洋渔业技术创新和生产模式创新为动力的新型渔业生产模式。结合国家层面对拓展海洋渔业发展新空间的战略部署,综合相关学者观点,我们认为,“深蓝渔业”是指以深远海和极地海域空间为依托,以优化海洋渔业产业结构、推进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现代海洋高新技术为支撑,以深远海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为手段,“养殖—捕捞—加工”相互融合、“海洋—岛屿—陆地”传递接力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具体表现为深远海养殖、远洋渔业和极地渔业三种基本形态。
二、发展“深蓝渔业”的战略意义
海洋渔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为人类提供大量优质动物蛋白,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长期以来,我国海洋渔业发展面临着近海资源与环境约束趋紧、生产方式粗放等问题,亟须调整海洋渔业产业布局,拓展海洋渔业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制定和实施“深蓝渔业”发展战略,推动海洋渔业由近海走向深海和远洋,成为我国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也是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要求。发展深蓝渔业,对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保障优质水产品供给和国家食物安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提升全球海洋治理能力均具有重要意义。
“深蓝渔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来自国家战略需求、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应以前瞻性思维对三方面需求作深入剖析。一是在海洋强国建设背景下,从新发展格局构建、发展动力转换、海洋权益维护等国家战略视角出发,研判其对深远海养殖、远洋渔业和极地渔业的战略需求,明确“深蓝渔业”发展的战略意义。二是基于市场需求视角,从国民消费结构升级、食物营养保障等维度,评估“深蓝渔业”各板块的产能价值与经济可持续性,在国民动物性蛋白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研判“深蓝渔业”的整体市场潜力。三是基于产业发展视角,从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和渔民转产转业等维度,分析沿海各省份海工装备、技术研发、水产加工等相关产业对“深蓝渔业”发展的战略需求。
三、“深蓝渔业”的关键环节
(一)产业链条构成
从产业链条构成看,“深蓝渔业”产业链涵盖上游的渔业资源探测、育种,中游的捕捞和养殖,以及下游的精深加工、补给、仓储、物流、交易等环节。其中,作为“深蓝渔业”发展的上游供给,育种与资源探测直接影响产业链运行效率和风险,决定着养殖与捕捞产品的可持续供给,对增加产量、改善品质、提高效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养殖和捕捞作为“深蓝渔业”的主要生产方式,是海洋水产品供给的直接来源;海产品加工业是“深蓝渔业”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对产品价值提升、产业链延伸具有重要意义;海洋水产品的高易腐性以及生产过程远离陆地等特征对其物流、仓储等下游环节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保证海洋水产品顺利到达消费终端,是“深蓝渔业”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
(二)科技赋能
明确技术创新方向和技术发展路线图,以关键技术装备及其创新转化为核心,强化“研发—转化—应用”创新链,重点提升深水网箱、深海养殖育种、大型养殖工船、极地捕捞船等关键技术装备的创新转化效益。例如,发展深海网箱养殖业,不仅能产出数量更多的优质海鱼,还能有效缓解传统内湾/近海养殖存在的病害频发、经济效益差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此,我们要紧紧围绕世界渔业科技发展的前沿技术,包括海洋集约化绿色养殖技术、养殖智能管控技术、新型船舶海工平台装备技术、生态捕捞技术、精深加工技术、精准探测技术等,创新发展大型深远海养殖工船、中层鱼类高效聚捕等生产系统,实现多技术融合的集成创新应用,推动我国海洋科技不断转型升级。
(三)“双链”融合
推动深蓝渔业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是实现“深蓝渔业”产业链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为此,要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领,围绕“深蓝渔业”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在产业链的关键领域、卡脖子难点下大功夫,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以推动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打通困扰“深蓝渔业”产业链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充分发挥创新链对产业链的驱动作用,实现渔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加速创新成果由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
四、“深蓝渔业”产业链培育路径
(一)基于技术创新优化提升产业链
“因链施策”,通过科技创新,瞄准“提升产业核心环节的竞争力”“推动产品进军产业上游”重点发展方向,紧扣创新驱动这一关键,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链优势企业和产品创新,迈向产业发展的高端化。
构建产业链创新体系。深远海养殖、远洋渔业和极地渔业发展依赖于深远海养殖、捕捞技术与装备的强有力支撑,因此,应围绕各产业链环节的技术与装备需求,加强产业链整体创新,提升深远海养殖、远洋渔业和极地渔业技术与装备水平,构建高效运作的“深蓝渔业”产业链创新体系。
延伸与整合“深蓝渔业”产业链。大力推动水产品精深加工等高附加值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规模扩大和链条延伸,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强链内和链间企业联系,实现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提高“深蓝渔业”的运营效益。
(二)推动数字化转型重塑价值链
以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为依托,基于电子商务平台整合生产、流通与消费上下游环节的企业、资源、技术和人才等要素,提出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重塑的具体对策。大胆探索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各种治理规则,将数据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资源,保护深蓝渔业数字知识产权,促进深蓝渔业产业创新发展。通过引导和鼓励深蓝渔业产业数字化应用,重点赋能于生产、养殖加工、捕捞、海工装备制造业等领域,实现数字化优势和实体经济优势的乘数效应,创造更大的产业发展动能。
(三)发挥核心企业带动引领作用
核心企业在产业链构建与价值链提升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促成上下游企业合理分配资源。位于价值链关键环节的核心企业要善于利用各种创新资源,围绕自身需求,加强与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交流,密切政产学研合作,联合设立各种类型的深蓝渔业产业发展工程中心、研发中心或创新中心,努力增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积极培育一批有实力、现代化的数字化创新型“深蓝渔业”龙头企业,并依托龙头企业自身的数字化能力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拓展,强化价值链增值,提高风险抵御能力,加快构建“深蓝渔业”现代化产业体系。
(四)强化深蓝渔业发展的人才支撑

强化人才对“深蓝渔业”产业发展和产业链培育的支撑作用,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大力推广网络培训、远程教育,加强专业化人才培养力度,培养一批专业技术“带头人”,鼓励进行技术革新,健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校企联合”的职业教育体系。立足现实需求,重点培养“深蓝渔业”产业链管理的实用型、复合型技术人才。制定和实施“深蓝渔业”高新技术人才引进计划,积极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开发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优秀人才,强化深蓝渔业发展的人才支撑。



Written Comment onSignificance and Tasks of

Building Chinainto a Maritime Power

Jin Yongming1 Zhao Xin Han Limin3


(1.School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266100, China; 2.College of Economics,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China; 3.College of Management,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Abstract: The important speeches made bythe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during his inspection of Sanya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especially theimportant instructions on building a maritime powerdeveloping maritime technology and ensuring energysecurity, etc., have greatly consolidated and enhanced the significanceand status of building a maritime power, further expanded andstrengthened the aim, tasks and requirements of building China into a maritimepower, brought about new momentum for accelerating the improvement of academicresearch level, the breakthroughs in key technologies, understanding the rolesand functions of the sea, developing ocean-related disciplines, madesignificantly historic and strategic contributions to promoting theconstruction of a maritime power, and also brought in innovative progress andachievements in reasonably developing, utilizing and protecting ocean resourcesand environment, thus making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improving themodernization of maritime governance system and capacity.

Keywords: Maritime Power Strategy; Ocean Economics;Maritime Technologies; Ocean Research; Maritime Governance

出处:中国知网网络首发(2022年5月6日);《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第1-8页。